English
  • 邮箱帐号
  • 密码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村 > 院线新闻
广西:贺州电影70年——建国70周年贺州市电影放映史之技术管理和创
来源:梧州桂东院线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06日

  电影技术管理是电影发行放映系统正常运营的基础和保障,电影技术创新是电影事业产业发展的动力。解放初期,梧州地区的技术管理从属于省电影队。省文化局电影科根据广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广西省电影放映技术管理办法》《关于建立电影机器资料办法》《广西省电影放映机修理操作规程(草案)》《广西省电影对机器修理范围分工办法》《技术管理办法》,这些规章制度明确了各级电影主管部门、电影队和省电影修配站各自的职责范围。梧州地区也同样按照制度进行管理。放映单位登记由省文化局负责;放映单位要建立放使设备档案,机器、工具、器材统由省文化局配备,属国家财产,按《电影放映队财产定额表》规定的数量发给。小队所需器材、附件一律按计划供应。财产定期检查,年终清点上报。小队设保管员,调动或更换人员要按册清点交接;在《修理范围分工办法》明确电影队、专区检修组、省修配站三级修理责任制度,并强调不属于自己修理范围之内的禁止修理,属于自己检修范围而没有把握的也应该由上一级修理站修理,为此还制定了《电影检修组工作制度》《专署电影管理组检修工作方案》。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对梧州地区电影发行放映业务技术建设,提高队伍业务技术素质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保证了发行放映任务的完成。

  1971年的电影设备维修生产状况

  六十年代设置梧州分公司后,由于业务扩大,专区分公司的技术管理和技术革新显得更为重要,一是设备下放到专区管理,技术管理任务加大;二是技术好坏关系到经济任务完成的好坏。为此,公司负责人必需配备技术型的干部并分管技术管理和设备管理。技术科则是电影公司内设一个重要部门。梧州分公司技术部门按照自治区要求于1962年首次对所有放映员进行考核,及格者发给合格证书。1965年对本专区所有放映单位进行第二次声光普查和放映人员技术考核。1974年末,全区放映人员技术考核、声光质量普查基本完成。1977年在梧州召开全区电影技术管理工作会议,修订《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影放映单位质量暂行标准》,1987年举办全地区技术等级考核学习。1990年举办电影院氙灯使用学习班。通过系统连续的技术培训学习,加强了全地区的技术管理能力,有效的提高了技术水平和放映质量。从1972年制造20台8.75放映机到1977年生产20套16毫炭精放映机,从原来小机放映到大机放映;从白炽灯光源到铟灯氙灯光源;从维修只能小打小闹到整机重装更新,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实现了跨越性飞跃,至1989年,全地区的集镇影院以上的放映单位合计38家全部使用固定式座机,光源全部改为氙灯,光通量由2000多流明提高到10000流明以上;县城电影院及部分集镇电影院改装高反射系数的金属银幕;基本实现三用幕框;制度完备,坚持年检年审,对不达标的单位进行整改。由此促使经济效益剧增。该状况引起区电影公司和众多兄弟公司的关注,于1990年在梧州召开全区技术管理现场会,会场巡察了八步、藤县、昭平等县城乡电影院,现场考核了技术管理和设备改造的情况,固定放映设备以及高亮度氙灯使用效果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及显著的经济效益的成果获得到会代表的高度肯定。

  1994年,面对电影开始下坡的严峻局面,地区公司仍然狠抓技术管理不放,在受到特大洪灾冲击的情况下,如期举办了《梧州地区电影系统技术竞赛》活动,通过理论、技能考核,决出胜负,第一名为昭平县电影公司林玲(女)所得。此举深受同行和自治区电影公司的好评。全国电影技术管理刊物《电影放映技术》在头版刊登了该活动的报道并加编者按,对该活动给予高度评价。

  进入数字电影放映新时期,桂东院线公司秉承优良传统,组建伊始,就加大对设备和技术的管理力度,制定《数字电影放映设备使用须知》《放映设备年检制度》《年度放映技术培训》等系列制度,保障了贺州市公益电影放映工程的顺畅推进。鉴于现在使用的设备基本上都是政府资助的,为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桂东院线公司还顶住来自于上下的压力,坚持执行国家关于实施折旧费收缴制度的规定,确保了放映活动有序健康推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2015年,经属地电影主管部门同意批准,使用设备折旧费数十万元更新了19套放映设备;利用设备折旧费为放映单位维修数十台套放映设备。成为广西唯一的一家利用完善的管理制度自行更新设备的院线公司。

  梧州中影星河影城设备管理和技术提高也在同步推进,影城成立初期,资金不济,有两个厅采用1.3K设备,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我们艰苦奋斗,逐步更新为2K放映设备。及时学习掌握数字放映设备的新技术,提前发现设备出现的银幕花点和声音变异的问题,在开支最少的前提下排除了故障,保证了影城的正常营业和节省了一笔可观的花费开支。

  在技术革新方面,贺州市电影系统有着光荣的优良传统。除了大胆试制并生产20套8.75毫米放映机;生产35毫米和16毫米的放映配件;自行设计生产出用于银幕保养和美观的三用幕框外,还自行设计生产出16毫米炭精座机。这些技术创新成果有力的促进了经营效益的提高和电影普及。16毫米炭精座机投放在梧州地区的各个集镇电影院。仅贺县露天影场,观众满场达2-3仟人,观影场面甚为壮观,放映效益十分惊人。

  该产品在1978年分别获文化部科技成果奖和广西科技进步成果奖奖状。研制小组也同步获奖励。同期获奖的技术项目还有藤县太平电影院的35毫米远距离镜头革新项目;藤县公司改进的1101发动发电机无直流绕组发电机;贺县公司与大宁电影队合作改革的16毫米放映机光源和镜头;苍梧公司的幻灯虑色片;贺县公司印染法和印染法摄影分色镜及幻灯染印法吸色胶膜等六项,占1978年广西同期获奖项目15项中的7项,为47%。一时轰动广西电影系统。

 广西科委颁发的科技研究成果证书

  1989年摸索出“三千瓦氙灯高光效调整法”。从根本上确保了新光源使用后的有效光通量达标。由于当时所用的设备光路均为炭精光源设计,改装氙灯后光通量仍然无法提高,通过艰苦的探讨,发现使用氙灯的设备均没有一套规范调整方法,氙灯的高光效不能有效利用,经反复实验后形成一个简单易学的调整方法,即在原有的设备配件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反光镜的固定套,把原光轴距离从850缩短为823CM(从片门到反光镜聚焦点调整在氙灯的阴极顶尖上的亮点为823CM),从而大幅度提高有效光通量。该革新成果被梧州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局授予科技成果登记。获登记证书。

  该调整法受到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所长、电光源系博导陈大华、上海电影局技术处处长、高级工程师田俊人、《电影机械》月刊高级工程师刘竞先等专家的高度赞扬。也为当时全地区开展优质立体电影放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电影放映技术文章刊登在国家级的专业刊物上

  

  上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既是胶片电影辉煌时期,也是贺州市电影发行放映事业科技研究革新的活跃时期,期间,贺州市电影公司的科技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问题,提出新思想,为贺州市乃至全国的电影事业作出了一份贡献。《关于城镇影院提高声光质量的若干问题》、《立体电影放映的经济效益与技术保证》《普遍提高3千瓦氙灯光效措施和办法》《关于影片光灼伤的原因及预防办法的探讨》等文章分别刊载在国家级的电影技术刊物《电影机械》《电影放映技术》《电影放映普及》《影视播放技术》乃至《照明工程学报》。

陈大华老师署名论文为国家级学术刊物《照明工程学报》所刊载

  《关于影片光灼伤的原因及预防办法的探讨》缘于期间胶片放映的拷贝大量被灼伤,不仅国家利益受损,还引发了社会负面影响。究其原因,出品单位和使用单位各执一词。出品单位言放映单位使用大功率氙灯,由于片门出光处温度过高,致使影片被烧伤;使用单位强调,改用氙灯后其温度比原使用炭棒时还低,为什么前些年没有这种问题,现在影片却经常受损坏?但由于没有过硬的技术论据,一直没有最后结论,使用单位还需承担巨额的赔款。电影发行放映系统笼罩在提心吊胆过日子的氛围中, 时国家电影电视部电影事业局为此多次专门召集了各方联席会议进行研讨,会议在一时无法探究出其根本原因的情况下,于1988年10月22日形成会议纪要。结论为“在光源热辐射的影响下引起内部气泡形成色扩散色像”;应对措施一是适当降低光通量;二是洗印加工单位严格控制加工条件;三是请出品单位分析事故原因,采取措施提高质量。并委托使用单位以《南岭传奇》《天下第一剑》两个拷贝为质量跟踪对象,做好质量调查。

  “适当降低光通量”无疑是行不通的。不仅对不起观众,也对不起一直保持良好声誉和职业操守的电影放映系统职工干部。恰在此时,梧州地区电影公司技术科的《关于影片光灼伤的原因及预防办法的探讨》不期而至,文章通过放映现场检测,收集了大量的氙灯放映灼伤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了拷贝灼伤的原因和预防办法:特别是放映所用的拷贝就有《南岭传奇》拷贝,由此形成的技术数据和结论有效的佐证了造成拷贝损伤的是拷贝质量;一台放映机的氙灯所投射的光通量,放映不同的影片,质量好的没问题,《南岭传奇》则有问题;不同的放映机不同的光通量,出问题的也是《南岭传奇》;同时,文章还分析了光灼伤与热灼伤的区别,光灼伤表面并不起泡,属光谱与拷贝的使用染料起化学变化,银幕显现的效果是清晰的花点闪烁;热灼伤则影片表面起泡,画面模糊。该结论受到了包括广西公司技术科主要负责人在内的放映技术界的一致好评。大家认为,贺州市电影公司技术科技术人员长期活动在放映第一线,收集的数据量巨大,覆盖面宽,论文事实充分、分析有理,辨析了热灼伤与光灼伤的不同原因,为找出预防办法提供了方向和办法。可信可行。

  贺州市电影科技研究进程和成果一直为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所长、电光源系博导陈大华、刘竞先、王振录(《电影机械》编委高级工程师)、王呈祥(天津氙灯技术推广站高级工程师)万国强(上海电影技术厂总工程师、中国感光研究会理事、《电影技术》编委)等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对《提高银幕有效光通量的探讨》《关于影片光灼伤的原因及预防办法的探讨》等论文都给予较高的评价,认为《提高银幕有效光通量的探讨》“有实践,有理论分析,说服力强”;《关于影片光灼伤的原因及预防办法的探讨》“这是一篇很有实际意义的好文章,观点和实践数据均有立新之意”;“完全同意关于影片质量为内在因素,氙灯放映是诱发因素的观点”。文章分别刊登在《电影机械》《照明工程学报》上,陈大华教授还在文章上署名,以支持贺州市电影技术的研究和鼓励。一个基层放映单位的学术研究能得到国内多位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扶持,在贺州市电影发行放映史上并不多见,经过多位国家级专业水平的编委审核后,能刊登在《照明工程学报》这样一份专家云集水平高端的国家级学术期刊上更是贺州市电影发行放映技术工作者的荣光。

中科汇联承办,easysite内容管理系统,portal门户,舆情监测,搜索引擎,政府门户,信息公开,电子政务